CMF报告:11月份各项宏观政策发力显效,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与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第69期)在线举行,本期话题聚焦“迈向平衡增长的中国宏观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秦聪博士代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发布这次的月度报告。报告指出,从11月的数据来看,随着各项宏观政策发力显效,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但鉴于国内需求仍显不足,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分化式增长有必要,也有基础向平衡式增长转变,在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指引下,期待政策对平衡增长提供更多的支持。
报告指出,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连续三个月同比正增长,更为重要的是高技术产业景气度连续回升,11月制造业PMI处于扩张区间的行业数量为6个,包括专业设备,电气机械制造,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及仪表制造业。在基建方面,万亿增发国债发行并且将形成实物工作量,这有助于基建投资企稳。
报告提到,消费者消费意愿持续增强,影响消费能力的收入和就业信心指数和预期指数也基本上呈上升的态势。
报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从短期来看,短期的宏观政策需要把握好两个层次的主线。在宏观层面上,应推出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加快纲领性文件向政策措施转化,持续呵护微观主体的预期。加快既定政策尽快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缩短政策的实施。适时出台增量工具,持续提振市场的信心。
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以保证“三保”支出为底线,在财政支出安排中优先考虑,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工资发放和机构的运转。
严控一般性支出。特别是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这一表述,它的重点是控制不合理增长,严控“三公”经费的预算。
在促消费方面,短期内可考虑为失业青年群体提供阶段性补贴消费补贴或者向低收入群体适时适量发放消费券,但是消费券的成本应当由中央来承担,从而避免加重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从长期来看,在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的改革背景之下,财政应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谋优化。具体来说:
第一应当理顺央地财政关系,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制度体系,在短期之内,提高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减轻地方政府支出压力。特别是应进一步提高在中央和地方共担事权当中所承担的比例,增加中央政府在社保与跨区域项目当中的支出责任。长期来看,应进一步加强地方税体系建设,确定地方主体税种,增加地方收入的自主权,应当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透明性。
第二,完善专项债制度,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的风险。一是要严把准入关,二是加快资金拨付,三是压实监管责任,规范国债资金的使用。
第三,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更好地发挥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的功能。应该进一步提升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建立健全资本预算的统筹协调机制,更好发挥全口径预算体系的整体的调控功能。
第四,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机制。当前的宏观调控仍然是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需要提高政治站位加以配合,这意味着不仅货币政策可能会受到财政政策影响,特别是地方债务风险化解的工作等相关的成功和相关的结果,也非常取决于货币政策的配合。(本文转自中国发展网,作者:杨红)
中企视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