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发展大会:群众文化品牌焕发活力,知识产权保护成关键利器
9月13日至14日,首届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发展大会在成都市盛大召开,围绕“创新提升品质,品牌引领发展”主题,聚焦群众文化品牌创新发展,发布了群众文化品牌建设最新成果,通过展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典型案例,推动群众文化项目和文创产品供需对接,引导基层群众广泛参与群众文化品牌创建与共享,赋能文旅深度融合和乡村文化振兴。长三角知识产权发展联盟秘书长、上海段和段(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律师事务所主任郭国中受邀出席大会并被授予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品牌与知识产权委员会特聘专家证书。
传统文化焕发活力,城市形象熠熠生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郭国中在会后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对举办首届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发展大会深有感触。“大会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聚集了全国各地的文旅局领导、群众文化代表和文化从业者们,规模宏大,几乎座无虚席。” 郭国中认为大会的核心价值在于弘扬群众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打造富有底蕴的文化品牌,助力其不断发展、创新、焕发活力,将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同时有利于成都的城市形象打造,借机展示成都的多项特色文化品牌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会上来自不同地区的群众文化代表分享了各具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项目。最令郭国中印象深刻的是在陕西省西安市启幕的2023·第五届关中忙罢艺术节。该项目将艺术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吸引了十几位清华美院的教授和数百名学生的参与,将乡村白墙描绘成代表田园风光的艺术品,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乡村的农忙气息和文化艺术氛围。
(图片说明:首届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发展大会优秀品牌案例展)
大会重磅发布了69个全国优秀群众文化品牌案例,从扭秧歌到刺绣再到京剧,汇聚了中国特色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集中展示了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的丰硕成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也是对地方文化的一种借力宣传。郭国中认为,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展示各地的文化瑰宝,还在于将这些文化形式品牌化,通过政府牵头组织和积极推动,使中华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让它深入人心。
知识产权保护成推动品牌文化创新发展的利器
知识产权保护看似与大会主题没有直接关联,但其背后的意义却远比保护知识产权更为重大。郭国中发现,传播法律、传播知识产权时采用群众更易接受的文化形式效果会更好,而专业术语和法律案例可能让人难以理解。郭国中认为可以将类似的文化活动通过知识产权保护转化为长期持续的品牌IP,以吸引更多地区和群众参与。他表示,后续的几届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发展大会都应该有特色鲜明的标签,大会展出的成果也需要与政府的支持和投资相匹配,以确保大会的可持续举办。
“需要通过更好的公共服务和法律援助,保护那些尚未得到充分保护的艺术品和民间艺术。” 文化从业者可能普遍缺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大会期间郭国中发现艺术领域存在一些法律和知识产权盲区,也面临着确权难、举证难的问题。“艺术本身是开放多元的,如何证明这个思想和艺术表达方式是你所独有的很难定义。” 因此郭国中提到了一个原创认证保护平台——创客IP,是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学术委员会主导的课题,可以使用数字认证和区块链技术来确认艺术品和文化作品的原创性,以帮助保护其知识产权。郭国中认为需要更多的企业去进行注册登记,甚至形成一种名录汇编,使艺术家们能够更容易地保护他们的原创作品,确保其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
(图片说明:郭国中被授予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品牌与知识产权委员会特聘专家证书)
郭国中表示,知识产权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在思考如何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来保护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推广法治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不光是我,这次大会结束后,与会者可能会获得许多启发和灵感。”郭国中认为,参会者可能会尝试将在大会上看到的成功经验应用到自身的文化项目中,创造更具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同时,政府和文化从业者可以紧密合作,借助政府平台和大会的背景,文化从业者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以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首届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发展大会的召开,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代链接,焕发民间文化艺术活力,此次大会将成为促进群众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契机,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中企视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