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的大舞台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角色——专访画家陈九

发布于:2022-10-13 15:38 作者:赵静静

山阴路很短很窄,道路两边的梧桐树凌乱地生长着,几乎遮住了整片天空。和不远处忙碌的商业区不同,这里仿佛被按下了慢速按钮。一条幽静的绿荫小道,两边砖红色的洋房和路边零散的杂货小铺,三四个穿着背心一口吴语聊天的老人。夏日蝉鸣不绝,秋日梧桐落叶,若你无意走进山阴路,仿佛时空错落。“看地上有一块块写着‘鲁迅小道’的铜牌,沿着铜牌就可以到达我的画室了。”沪上画家陈九说道。

 

 

果然在这条山阴路的一个小巷里,找到了陈九的画室,这是一间自带小院,集书屋与画室于一体的工作坊。走进其间,顿觉满屋书香,画案书柜摆放有序,字画文玩陈设雅致,处处可见主人独具匠心的审美情趣。陈九说,他去各地总要收集这些充满文化气息的旧物,每一个背后都是一段故事,他说,一般来说,人经历的事情多了,容易麻木,容易变俗,不再被打动,而艺术将人从功利的角度解救出来,用观察、审美的眼光对待物质世界,在人与世界间形成一种真空,距离感由此产生,新鲜感随之而来,于是你的生活也许就会慢慢从容起来。

 

陈九在虹口出生长大,并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画室对面的小学曾是他的母校。在那个动荡的岁月要坚持画画实属不易,早年他因绘画特长被东海舰队招募去当了文艺兵。在部队那会儿,他又将自己画画的经历写成了小说,发表在一家很有影响力的文艺期刊上,上世纪80年代正是大众文化热兴起时期,刊物上能连续发表小说非同一般。陈九的绘画和文学才能在当时受到了关注,并由此获得了有关单位的嘉奖。

 

问起绘画和文学创作到底喜欢哪一种,陈九表示无论绘画或写作都是他难以割舍的情怀。小说创作丰富了他的文学修养,绘画创作提高了他的视觉经验。

 

陈九称自己是一位“水墨艺术探索者和实践者”。他的绘画经历有过不同的创作阶段,每个阶段画不同的题材,曾经的油画和水墨都有尝试过,后来一直是以水墨媒材为主,涉及的面和领域很广,每个题材的绘画总要折腾出一个特点和风格来。就如偏爱描绘戏曲人物,他通过戏剧舞台上的人物形象,借古喻今很有意味:有时画人不画脸;有时画观众不画舞台;有时画舞台没有角色,谓之候场;有时画演员一字排开,谓之谢幕;有时干脆画后台不画前台,谓之上了台勿忘下台时。总之,陈九认为,描绘一个人物,其重点在于如何理解这出戏,通过画者的理解重新演绎“纸上戏剧“。生旦净末丑,戏剧表演的背后反映了人生百态。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在社会的不同场域扮演不同的角色。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何人不是戏中人?

 

对陈九来说,画戏就是观察角色、体验角色,如此的绘画过程便是人生体验思考的过程。

 

陈九就是这样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融入传统题材。比如他的水墨画聚焦画水,就从水景到水象,再从“水问”到“水迹”,从解构到建构的过程,结合中国文化对水的论述和理解开拓水墨艺术的新境界,这成为陈九在艺术方面探索的新路径。

 

陈九在虹口的文化系统工作多年,从纪念馆到文史馆,再从图书馆到美术馆。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把艺术实践用于文化系统建设当中活学活用的过程。他的角色也不断发生转换,在美术馆,他既是一个美术馆的管理者,又是为艺术家服务的工作者,同时又是个艺术创作者。他在虹口文化的工作实践中,向自己的同事和下属学习,向自己服务的对象学习,边学边干边实践,努力完成了所在单位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同时也完善了自己的艺术实践。

 

陈九始终知道自己信念是什么,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善于什么。别人对他说,你现在不做馆长了,可以悠哉过清闲的日子了。陈九总是笑着点点头,但他深谙生活如梧桐落叶,如蝉鸣不绝,第二天忙碌的身影又如常出现在山阴小院。

账户登录

获取验证码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
登录

还没有账户?去注册 >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认

恭喜您成功修改密码

弹窗将在3秒之后关闭,